共有产权住房是对自住型商品房政策的优化升级

微信图片_20180730161949.jpg

有人认为,过去自住房政策比共有产权住房政策好,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自住房转化为共有产权住房的必然性。自住房推进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:一是供应对象过于宽泛,有限的资源没有优先满足无房家庭;二是分配规定实行全市大摇号,不利于职住平衡,不利于解决大城市病;三是定价机制需要调整;四是自住房规划设计标准需要进一步明确;五是金融税收等政策支持仍显不足;六是房屋分配和售后管理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。

因此,我们需要在总结自住房运营管理经验基础上,结合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,对自住房政策进行升级、优化、调整、规范。


有利于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

近些年来,北京市逐步建立了“保基本、分层次、广覆盖”住房供应体系,引导居民形成梯级消费理念。

对低收入群体,通过租赁型、小户型、低租金,满足市民基本住房需求,应保尽保。对于中间层群体,通过产权型、中户型、适当售价,满足市民自住型住房需求,做足做实。对于高收入群体,通过产权或租赁型、市场价格,满足市民不同层次住房需求,加强调控。

在新的住房制度安排下,中低收入者继续由政府提供租赁房、公租房,或者提供市场租房补贴,解决其基本住房问题。共有产权住房主要面向“中间层”的住房困难群体,这个“中间层”涵盖可以比较广泛,就北京来看,应该是涵盖所有无房家庭,当然也包括非户籍的“新北京人”,这是体现大保障、大支持的理念,充分体现首都的厚德包容精神。


坚定不移发展共有产权住房

最近,社会上出现了对共有产权住房的某些质疑,对此需要作出说明。

一种观点认为:过去自住房申请与房源比例高达100:1,现在仅为27:1,特别是最近配售的项目,到了5:1,说明共有产权住房不受欢迎了。这种说法显然是误读。需求和供应比下降了,首要的原因是共有产权住房资格条件比过去更严格了。单身过去满25周岁就可以买,现在要满30周岁才可申请;在住房条件上,过去的符合限购就可以,现在必须没有住房转出记录等才可以申请,这都是回归住房居住属性、抑制炒作的举措。

还有一种观点认为:因为共有产权住房转让受限,所以申购遇冷。其实,这种受限恰恰是对过去所有出售型保障房政策的纠偏,打消了投机空间,坚持了房子是用来住、不是用来炒的定位,真正回归住房的居住属性。这类遇冷是一面镜子,能照出真正的刚需家庭,让那些投机的人退出了购房竞争,真正解决居住问题的家庭中签率反而高了,这正是政策追求的目标。从一定意义上说,这类遇冷越多,说明我们的制度越成功。

此外,关于合同、品质争议问题。共有产权住房是新生事物,在销售、管理各方面均无先例可循。任何新制度一出现,不可能十分好,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水平。只要我们坚持问题导向,不回避问题,坚持人民立场,广泛凝聚共识,群策群力,共同推进共有产权住房向高质量发展,从而推进首都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建设,一定会在住有所居上取得重大进展。